公交战线上的铿锵玫瑰
——记吉林市劳动模范徐迎新
她是平凡普通的女驾驶员,质朴谦逊,坚毅宽容;她是业务精湛的岗位能手,二十几年风霜雨雪路,满载荣誉脚步厚重;她是经验丰富的带徒师傅,传授技术毫无保留,帮助别人从不居功。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,却能把简单的事情演绎得不简单,将平凡的事业描绘得不同反响。这就是公交8线驾驶员、创造4万余升纪录的节油节气 “专家”、带过22个徒弟、被赞誉为“桃李满8线”的市劳动模范,徐迎新。
满怀憧憬、兢兢业业,投身公交事业
1986年,刚走出校门的徐迎新满腔热忱地背起票兜,走进十米车厢,成为了一名乘务员。
那个年代,乘务员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,车辆老旧、车况极差。夏天车厢内满载率高,闷热不透风,要坚持一趟一兜售,徐迎新经常累得满头大汗;到了冬天,寒风伴着雪花扑进门窗玻璃残破不堪的车厢里,手脚被冻得僵硬,甚至满是水泡,根本不听使唤;没有车库,车辆全部露天停放,早上帮司机加水经常把棉衣棉鞋冻成冰坨坨。当时行车间隔时间长,客流量大,而乘务员在执乘过程中没有报站器,完全靠人工报站,一天下来,嗓子干裂得直冒烟。这种重复而又机械的工作,使徐迎新逐渐失去了最初的信心和热情。正在此时,身边的领导和同志向她伸出了关爱之手,使她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公交乘务员的价值所在。
渐渐地,徐迎新消除了内心的忐忑和失落,她开始庆幸自己能走进吉林公交这个大家庭,庆幸自己能成为“老8路”的一员。她意识到,小小的十米车厢,不仅仅是自己工作的空间,更是她放飞希望、展示自我、服务社会的舞台。所有的困难,她都学着用坚持和热情去化解,用耐心和毅力去克服。1990年,徐迎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也是在同一年,她凭借出色的工作被授予“吉林市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用心用情、服务乘客,爱心洒满车厢
作为一名乘务员,仅忙活售票是不够的,还必须给予乘客更好的服务。日常工作中,徐迎新这样想,也是这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。
徐迎新努力让自己养成“心平气和,不急不燥”的心态,遇老人和小孩乘车,她更是小心谨慎。从事服务工作,她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语言,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微笑,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巧妙的服务用语。老人上车,她会送上一个微笑;外地客人问路,她也耐心解答。在她的心里,偶然相遇的乘客,也似家人。遇老弱病残乘客上车,她总是不忘提醒其他乘客帮忙关照。
记得一年冬天,徐迎新发末班车行驶至北极街时,一个小姑娘跑上车,上来就坐在徐迎新身边抹眼泪。徐迎新性子急,连忙问小姑娘发生了什么事。小姑娘哽咽着说:“大姐,你帮帮我,下面那个男的我不认识,他一直对我拉拉扯扯,我害怕……”再看看车下那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,徐迎新明白了,这是他对小姑娘动了非分之想。徐迎新连忙对小姑娘说:“姑娘别怕,你就在这坐着,谁也不敢动你,我不让他上车!”一路上,小姑娘止不住地哭,车行驶到终点站她也不肯下车。徐迎新心想,这姑娘是真害怕了,可自己还得回车队呀!她来不及想那么多,又对小姑娘说:“这样吧,姑娘,你别怕,你跟大姐回车队,大姐下班送你回家!”就这样,徐迎新顶着狂风暴雪,坐九点半的通勤车将小姑娘送回了昆明街的家。这事儿一出,单位的同事都说她傻,耽误自己下班时间,送一个陌生人回家。她只是呵呵地乐,不解释也不辩白。
刻苦钻研、勤奋学习,转行成驾驶员
1999年,无人售票车上线了。做了13年乘务员的徐迎新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深爱的售票台。2000年2月1日,发车铃声响起,徐迎新手握方向盘、轻踩油门驶离站台,正式地成为了一名公交驾驶员。
回想走过的14年,最初走上驾驶员岗位的徐迎新,也是一名状况不断、不太让人放心的新手。但她从不屈服于困难,驾驶技术不过硬,就多动脑、多总结;业务水平不过关,就多琢磨、多钻研。只要遇到一点搞不懂的问题,她都会找老司机和修理工去问、去看、去学,顾不上自己是女同志,在车里车外钻上爬下,经常头发上、手上、衣服上蹭着油泥回家。刚接车的时候车辆费油,徐迎新便在下班后把化油器拆下来逐个清理,里面的零件太多擦不完,干脆用盆捧回家接着擦。可第二天拿到单位,徐迎新傻眼了,被擦得锃亮的零件却怎么也装不回原位了。眼瞅着耽误发车,她赶忙请教老师傅帮忙讲解、装零件。就这样,徐迎新的技术在探索的路上不断精进。
十几年的切身实践,让徐迎新总结出了“慢起步、柔进档、中速行、缓进站”的十二字规范操作法,以及“脚轻滑行选好档,辨位听声心平常”的节油“秘笈”,并多次在集团公司节能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与驾驶员们进行交流。徐迎新也是一个爱车如自己孩子的人,她但却不避讳别人“动”自己的车,反倒觉得这是交流经验的好机会,如果别人的车辆调试技术比自己过硬,应该学会取长补短;反之,如果别人没有自己调得好,就应该把好的经验反馈给他们。
她驾驶的京华大客,自1998年10月上线以来,整整陪她走过了13年的风雨历程。令人感叹的是,车辆的离合器压板竟用了12年半、大修仅有两次!这期间,徐迎新带的每一个徒弟,都是用她的车辆见习。13年的朝夕相伴,徐迎新对它不离不弃的爱,也换来了它给自己的回报。无论是当初的节油率,还是后期的油、气节约率,徐迎新始终在单位名列前茅,每月平均下来,都能节200个以上;除此之外,材料费用支出率也极低,在全单位数一数二。点滴细流成江河,一个普通的公交女司机,15年累计节油4万余升,相当于每年节油3100 余升,每天节油8升以上。“集腋成裘,聚沙成塔”,正是节约的精髓。这种集聚,没有一种信念的召唤、坚守,恐怕很难实现。徐迎新的可贵,正在于她的执著。
以身作则、爱岗敬业,桃李遍布公交
分公司每年都会有新分下来的驾驶员,培训新驾驶员是一件极为费心费力的事。交给徐迎新培养新驾驶员的任务时,她总是欣然受命。
徐迎新带徒弟的第一堂课不是上路面,而是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的责任,安全稳妥地将乘客送往目的地。在带徒弟的过程中,她不仅向他们传授驾驶技术,更注重对新人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的培养,以身作则地帮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,教育他们爱岗敬业、努力工作。有的徒弟掌握要领慢,一天下来,徐迎新经常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双眼充血。记得有一次徐迎新正坐在机器盖子上对徒弟进行指导,由于前方车辆急停,小伙子一脚急刹车,徐迎新差点从风挡摔出去,即便这样,徐迎新也没有一句怨言。
14年来徐迎新亲手带了22名徒弟。经过她的言传身教,这些同志不仅工作态度积极、驾驶技术好,而且踏实肯干,其中像徐长友、刘清敏、郭壮等,不仅是党员先锋号、青年文明号的驾驶员,还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模范员工、优秀员工。看到他们的成绩,徐迎新深感欣慰、自豪。她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,大家都说她“桃李满8线”。
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坚守工作岗位
22岁即被评为市劳模的徐迎新,一直凭借着过人的毅力、朴实的品质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。在当时,公交车是市民出行最基本的交通工具。由于公交行业性质特殊,越是节假日越是忙碌。而参加工作28年来,徐迎新却从未有过一天病事假,她的出勤率,在老8线、二公司、乃至全公司都首屈一指。三十年如一日,这样的坚守谈何容易!今年,徐迎新的老母亲患病住进重症监护室。可她没请一天假,只在休息时赶去医院陪护尽孝。如果说一时的坚守是热忱,那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就是扎根于心的热爱。
徐迎新的人生信条有三:舍己为人、爱岗敬业、持之以恒。她觉得只有这样,才能无愧于自己、无愧于公交、无愧于社会、无愧于人生。